03/04
2022
新闻资讯

CT拓展应用 | CT血管成像技术在临床中的应用

2022 03/04     新闻资讯

什么是CT血管成像技术?
CT血管成像技术(Computed Tomography Angiography, CTA)是以螺旋CT尤其是多层螺旋CT扫描成像为基础,通过静脉注射对比剂,以达到显示全身各部位血管为目的的一项无创性血管检查技术。从广义上来说,CTA包括CT动脉成像技术,CT静脉成像技术和CT微循环成像技术(CT灌注)。
一般通常所说的CT血管成像技术是指CT动脉成像及静脉成像技术。该技术将CT增强技术与薄层、大范围、快速扫描技术相结合,通过运用计算机的后处理功能,清晰显示全身各部位血管细节,从而用于血管疾病的诊断。CT血管成像技术在医学中的血管检测领域具有重要的应用。它可以完成大范围的血管扫描,能完成从颅内到颈部,从心脏主动脉弓到下肢的大范围的血管图像重建,可用于了解扫描部位血管是否存在血管畸形、狭窄和侧支循环的现象,甚至可以用于判断肿瘤或者炎性病变等是否存在对血管的侵蚀和推移的不良情况。另外,由于多层螺旋CT的扫描速度快和时间分辨率高,其应用到血管成像中,使得操作简单、安全、快速而且无创伤,成为目前无创伤性血管成像的又一主要技术,而且它还可以部分或基本取代传统的血管造影技术。

 

在临床使用中,CT血管成像的质量主要受对比剂团注的选择、扫描参数设置以及后处理技术等因素的限制。其中,CT影像后处理技术又是极为关键的核心因素:CT扫描后的数据需要经过后处理软件进行重组处理,使其生成影像诊断中需要的血管VR/MPR/CPR等可视化图像,以及计算血管病变诊断相关的定量参数。目前处理CT血管成像的后处理软件最常用的有CTDSA(减影法血管处理)和AVA(高级血管分析),其中AVA相对CTDSA来说只需要一组增强扫描数据即可,而CTDSA则需要平扫+增强数据才能进行后处理分析,因此使用AVA可减少受检者的辐射剂量和扫描时间。

赛诺威盛独立研发的IVW工作站中的AVA插件,可实现头颈、胸腹和下肢部位的血管自动提取和血管病变分析功能,不但能够一键去骨,生成影像诊断所需的VR/MPR/CPR/血管拉直图及血管横截面图像等多种血管可视化图像,而且可以进行血管的病变分析,如自动定位血管狭窄位置,计算血管狭窄率和斑块成分占比,为诊断医师提供参考。除此之外,AVA插件还提供支架参数及放置方案,和血管结构化报告,能够给与临床医师支架方案的参考建议。AVA后处理插件可与具有全身高分辨率、各向同性、仅耗时10S的采集特点的赛诺威盛64层螺旋CT结合,能真正实现短时、大范围数据采集,能够迅速明确患者各脏器受损情况,为疾病的及时抢救、准确诊断和治疗打好基础,尤其适合外伤或急重症患者的影像诊断。

病例一
张某某,女,56岁,突发急性胸背部切割样疼痛、呼吸困难;经急救判断其主诉表现为胸痛三联征,按照流程进行紧急处理。经查心电图未见明显异常,遂进行主动脉CTA检查,经扫描完成后,将扫描图像载入AVA插件后,插件自动提取主动脉血管,生成VR和MPR等多种可视化图像,并进行数据的自动分析。从分析结果中可见其有环形主动脉壁增厚现象。临床医生据此快速发现并明确诊断其为主动脉壁内血肿(IMH)。主动脉壁内血肿如同主动脉夹层一样皆为十分凶险的疾病,及时的发现及快速的干预对挽救患者生命至关重要。

 

病例二

段某某,男,74岁,在体检中选择了头颈CTA检查。CT扫描后的图像经AVA软件处理后,插件自动提取两侧颈动脉和两侧椎动脉,并生成VR和MPR等多种可视化图像,同时自动分析血管,及其狭窄部位,直接识别出患者颈动脉存在斑块导致的狭窄,并自动分析出斑块的相关数据,为脑血管相关疾病的预防做出积极的作用。脑血管疾病是单病种致残率最高的疾病,其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和早预防对治疗脑血管疾病具有重大的意义。

 

病例三
王某某,男,68岁,突发剧烈难以忍受的胸腹部切割样疼痛;经急救判断其主诉表现为胸痛三联征,按照流程进行紧急处理,经查心电图未见明显异常,遂进行主动脉CTA检查;经扫描完成后,将扫描图像载入AVA插件后,插件自动提取主动脉血管生成VR和MPR图像及分析数据,可见从主动脉弓至髂动脉大范围假腔,帮助临床快速发现并明确诊断其为Ⅰ型主动脉夹层,主动脉夹层为十分凶险的疾病,及时的发现及快速的干预对挽救患者生命至关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