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24
2016
新闻资讯

十年影像医 转行做“翻译”

2016 11/24     新闻资讯

在三甲医院放射科做了十年的影像医生,转身进了赛诺威盛CT制造研发中心,这个槽跳得很令小杨(化名)的朋友不解。


而小杨却在这半年多的“跨界”中,体会到了做“翻译”的快乐和满满的成就感!



  

没接触过CT研发的人,往往想不到,这么一台看上去好像只是滑轨床+旋转轮的组件,背后的研发团队竟然需要那么多人!


事实上,高端医械真不是看上去那么简单,它所涉及的技术和学科相当广泛。以CT探测器为例,虽然它表面上是一个很小的模块组件,但真正研发却需要晶体材料、电子技术、构架技术、软件技术、物理工程等诸多领域的跨学科人才通力合作才能实现。



所以在赛诺威盛,10个人里至少有6个是研发工程师,这一点都不夸张,这个领域就需要技术密集型的特质。


可是,一堆工科男主导的研发制造中心,怎么会需要像小杨这样一个美女“翻译”呢?这可绝对不是企业管理层面上“男女搭配,干活不累”的考虑,而是研发环节必不可少的一环。


小杨进入赛诺威盛的第三个月,就跟随赛诺威盛“精广角”64层CT来到了北京某三甲医院影像科,只不过这次她是以赛诺威盛临床应用人员的身份进入的。她需要在这里做长达3个月的全程跟机工作,观察、记录、反馈精广角CT与影像医生工作的配合情况。


能进入三甲医院的影像科,已部分证明了“精广角”的实力,但要在国际大牌盘踞的地盘上崭露锋芒,还是得需要一些金刚钻的。


装机使用这段时间,赛诺威盛精广角CT的表现可圈可点,图像清晰度与国际大牌不相上下,这点还是很让一线的医生们感到意外,他们没想到国产CT已经可以做到这么好。

听到医生们夸自己团队做的产品,小杨很开心,但还是很谨慎地和医生们求证,精广角还有哪些地方可以做得更好。


同样的职业背景,让小杨很容易和这些一线的影像医生沟通交流,当大家敞开心扉,小杨也搜集到了一些对产品更有价值的反馈,“㬵片打印流程可以改进一下,使整体速度更快一些!”


小杨迅速把用户的这一反馈转达给研发团队。在进一步了解该用户的实际使用场景和操作习惯后,团队一致认为可以按照用户具体的工作流程来优化。虽然难度不大,但是工作量可不小,要不要这么去匹配客户的个性化习惯?对于那些成熟的国际大牌,可能这些小要求在他们那里都提不上日程。最后这些看上去貌似没有技术含量的小工作,也要像做个“大手术”一样,都要经历漫长的内部消耗,甚至不了了之......
 
这种情形,在赛诺威盛不存在。研发团队在沟通了三甲医院关于胶片打印时间的期望值后,成立了工作小分队。只用短短一个月,成功改进多页打印排版功能,缩短了排版的时间,提高了打印效率,胶片打印任务时间缩短为原来的1/4。
 
在这个过程中,小杨的价值再次体现,她把影像一线作业人员的工作习惯和技术人员的工程师语言,一遍遍地通过自己的经验对接在一起,没有这个高效的“翻译”,这项工作不可能在如此短的时间里完成。


当三甲医院的同行们为赛诺威盛快速的响应、出色解决问题的能力点赞时,小杨的心里满满的幸福!



 


赛诺威盛产品竭诚为您服务!